"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作为部级重点实验室,其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邮电部重点实验室机器猴的同名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邮电部更名为信息产业部)。2003年,实验室根据新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整合和扩充,并向教育部提出了建设"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的立项申请;同年11月,教育部批准该实验室立项建设;2004年10月,实验室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建设计划专家论证;2005年7月,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并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开放运行阶段。同年11月,教育部正式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文件下达;2006年1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文件下达,2006年9月,实验室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信息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评定成绩为良好.2009年3月,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室的定位,经教育部批准,实验室更名为"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梯队在叶培大院士,徐大雄院士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带领下,实验室于196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光通信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光通信事业发展贡献了一系"国内第一",包括:第一个光纤通信专业,第一本光纤通信教材,第一期光纤通信培训班,第一次光纤通信国际会议,第一个大气光通信实验系统,第一个高速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第一个相干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长期以来,实验室已经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创新精神强的研究团队.实验室拥有多位学术造诣高,具有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固定高级研究人员56人.2006年实验室研究团队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
总体定位本实验室是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本实验室主要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相应的二级学科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物理电子学"同时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相应的二级学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及"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坚持基础探索和工程技术相辅相成,光子学与光通信驱牵互动,光通信与光信息处理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应在为国家解决本领域重大科技问题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国际同类高水平研究机构以较为明显的特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